最近翻看北向资金的持仓数据,发现了一大震撼!摩根大通、高盛这类外资巨头,竟然在第三季度悄悄对多只10元以内的有色股频频下手,持仓比例从2.3%飙到7.1%。可这批票在8-10元区间横盘了两个月,散户盯着K线图看得直发困,却没发现资金异动背后的门道,这背后逻辑不得不让人细品一二。
先说外资的选股思路,核心密码四个字——“手里有矿”。2025年上半年的有色行业数据早就揭开了趋势的真相:矿山才是利润王者。整个行业953.6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里,矿采业挣走了大头,冶炼加工企业只能赚加工费,利润随原料成本涨跌,毫无弹性。而那些手握矿山的企业,简直就是“躺着数钱”,资源自给率高,盈利更稳。
说到这,外资的胆气来源再明显不过了——政策护航。2025年9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大部门联合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强调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对铜、铝、锂等核心资源的勘探开发。换句话说,有矿的企业已经拿到了政策层面的长期“免死金牌”。资源稳定就是命根子,特别在全球博弈的大背景下,矿山直接成了国之重器,企业的工业话语权自然水涨船高。
然而,不仅是政策撑腰,供应端的紧张更是雪上加霜。全球铜库存的可用天数不到10天,锑市“一锑难求”、钨精矿价格飙升了近一倍,这供应缺口直接逼得买家“抢破头”。更可怕的是,需求端也在短时间内爆发。仅今年前9个月,国内基建投资高歌猛进上涨8%,新能源汽车产量疯涨30%,而这些下游产业对于铜、锑等金属的需求量都在硬拉金属消费。不难想象,这波供需错配的死局,短期内根本解不了,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只会愈发扎实。
为何是10元股?核心点就在估值的“亲民”上。当前这些低价有色股的市盈率普遍只有18倍,比行业平均低了近30%。比如中国铝业这票,现价才7块出头,滚动市盈率仅12倍,盈利环比大涨40%却没有泡沫,怎么看都不像个“高价货”。再看西部矿业、白银有色这两张王牌,不仅资源储量惊人,额外又有利润弹性保驾护航,外资连季度都不带怠慢的,直接连加好几轮仓。
当然,有人会质疑:低价股里“坑多坑深”,难免会踩雷。但只要锁定“真有矿”的标的,就能避开常见陷阱。判断企业的矿山价值,一看储量,二看自给率。比如,有的公司锌储量高达693万吨,潜在价值500亿,但市值只有60亿,这种明摆着的优质资源还能看漏?而那些只有探矿权的伪资源股,储量不明确、更别提开采品位,这些雷股注定是炒来炒去遭抛弃的命。
值得一提的是“稀有金属”这张全球王牌,无论是锑、钨还是锗,本质上都关乎中美欧在资源链条上的博弈。而外资时至今日仍在大手笔增持“资源为王”的企业,恐怕并非只看眼前的利润,更是在押注长期的战略价值。
普通投资者要想大胆参与,不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观察关键金属的价格动向,比如铜什么时候持续站稳8.5万元/吨,钨精矿是否守住35万元/吨,这是锁定波段机会的风向标;二是看北向资金的态度,如果外资还在持续加仓,八成是真逻辑而非短炒的套路。此外,若嫌挑单票麻烦,也可以专注有色ETF,一次性押注整个板块,规避踩雷个股的风险,显然是精明打法。
这样看来,外资加码10元有色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资源多、政策软、利润硬,这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铁律。最后不禁要问:你觉得外资还能在这波行情里火多久?除了耳熟能详的铜铝矿,你是否留意过更多低估的“稀有资源”?外资逻辑和个人判断,到底该信哪一个?欢迎评论区带上你的神操作,聊聊实战心得!
配资炒股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