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块一股的东鹏,办公室里谁没喝过?可当它在港股门口排队,我却看到老板们把钱包先掏空了。
半年赚24亿,股价三年翻三倍,财报一页页喜气洋洋,可股东们却像闻到了下课铃的孩子,抢着往外跑。君正投资三次公告四次动手,两年半不到就卖了四十多亿,持股比例直接砍到只剩一点零头。鲲鹏投资嘴上说着“家族不减持”,身体却很诚实,一次就甩了十九亿。那些挂着董事、监事、高管名头的账号更绝,2023年限售刚过就集体挂单,十三亿现金哗啦啦落袋。分红也大方,三年掏出六十六亿,六成以上流进林木勤一家的口袋。账面数字再风光,也挡不住真金白银往他们兜里钻。
一边是大股东拿钱跑路,一边是公司拼命扩产,拧巴得像左脚踩油门右脚踩刹车。东鹏说要去港股圈钱,理由是“完善产能、升级供应链、全国化、出海”。可港交所门口的队伍还没动,A股的扩产计划已经铺了一地:华南、西南、华北建新厂,动辄几十亿往里砸,产能数字蹭蹭往上涨。问题是,能量饮料的天花板肉眼可见,红牛、乐虎、体质能量前后夹击,增量从哪来?东鹏的算盘是复制“补水啦”的打法,把电解质水卖成下一个爆款。
补水啦半年卖了十五亿,听起来像神话,拆开一看全是熟悉的味道。555毫升卖四块,1升卖六块,比外星人、宝矿力便宜一截,再加“一元乐购”扫码红包,中奖率开到离谱,社交平台天天有人晒“喝不完”。渠道更狠,直接把冰箱推到学校门口、网吧前台、加油站收银台,冰柜里整整齐齐一排绿色瓶子,跟当年东鹏特饮一模一样。套路没变,只是换了个颜色,消费者就吃这一套。
数据也印证了这个剧本。2025年上半年,能量饮料增速降到两成出头,占比首次跌破八成;补水啦飙了两倍多,占比冲到快14%。非能量这块合计23%,第二曲线算是跑出来了。可问题是,电解质赛道也越来越挤,外星人还在砸钱请流量明星,农夫山泉尖叫换包装,宝矿力请运动员站台,价格战眼看就要开打。补水啦想继续翻倍,得把对手全部打趴下,钱从哪来?只能再去港股搬救兵。
可股民不傻,看到大股东一路卖,心里难免打鼓:你们都不看好,凭啥让我来接盘?东鹏的解释永远是“个人资金需求”,听着像“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一样敷衍。更尴尬的是,估值已经拉到历史高位,市盈率五十多倍,农夫山泉才三十多倍,康师傅、统一更是只有十几倍。再往上涨,得有更高的增长故事,于是“出海”被写进招股书,可东南亚早被红牛、味之素、卡拉宝占满,中东还在谈渠道,欧美更是一片血海。讲故事容易,真打下来要烧多少钱,没人敢算。
回到办公室,午休时间同事又撕开一瓶补水啦,一边喝一边吐槽:“中奖率越来越低了,扫了五瓶才中一瓶,感觉被套路。”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想的却是:当高中奖率变成过去式,补水啦还能不能继续疯长?如果增速放缓,扩出来的产能谁来消化?港股的钱真能救得了高估值和大股东减持的双重压力?
屏幕跳动的K线像心电图,股东们在高位套现,散户在低位接盘,公司在新市场狂奔,故事一个比一个动听。可故事总有讲完的那天,当冰箱里的补水啦不再中奖,当扩产的新厂机器轰鸣却订单不足,当港股融资的钱也填不满增长的胃口,东鹏的股价会不会像那些被喝空的瓶子,啪一声摔在地上?
你觉得,下一瓶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配资炒股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