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2025届毕业生冯宇馨入职中国银行,她是如何实现从传媒到金融的跨界之旅的?
以下是她讲述的就业故事:
四年前,怀揣着对传媒行业的热爱和赤诚的新闻理想,我将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填入了我的高考志愿,当时的我应该不会想到,四年后会走进中国银行的大门,开启一段从传媒到金融的跨界之旅。
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题:本科毕业后是要继续考研深造还是直接就业?不同的选择犹如一条巨大的分水岭,将人生划分到不同的赛道。大三时,我已决定直接就业,代表学校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最终获得上海赛区铜奖。通过一轮轮比赛,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就业形势,也因此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与焦虑。
“宇馨,你要不要来试试报考银行?”也是在那时,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学姐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曾考虑的就业方向。她与我分享了她的秋招经历与目前的银行工作,之后我也详细了解到银行校招报考的条件与考试内容。原来银行的校招是不限专业的,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报考,甚至或许还会有特色的优势。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银行能为我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平台和生活保障。由此我决心备考,并通过了网申、笔试、面试、体检等流程,最终收到了中国银行的录用通知书。这也是我秋招季的第一份录用通知书,我与之“双向奔赴”了。
经过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践经历与秋招的“厮杀”,我认为广电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十分广泛的,我们不必仅局限于特定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我们的身影。在银行校招的整个过程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广电学生的独特优势。
银行的面试环节分为无领导小组与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考验的是多人团队协作分工、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并沟通解决的能力,半结构化面试更多考验的是个人表达能力与应变、抗压能力。在校我通过专业课积累了许多小组协同作业的经验。例如在广播电视采访课程上,我学习到了如何提纲挈领地把握讨论目的,用友善的方法与人沟通并进行提问。在担任院学生会主席的过程中,我习得了许多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经验,这使我在每次的无领导小组环节能成为“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最后也均被推举为“总结者”,对全组的观点进行汇报总结。在学校担任校主持队队长的经历让我积攒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应变能力,在半结构化面试的过程中我也能够流畅表达并熟练作答。这些珍贵的校园经历锻炼了我的多项能力,都为我的秋招之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广电专业的独特技能在各行各业中也均有需求,如写作、拍摄、剪辑、宣传等等。我在银行面试的自我介绍环节里就着重强调了自己的专业特质,向评委展示了我的新媒体实践经验与宣传技能,评委也针对这项内容表现出了深入了解的兴趣,进行了单独的提问。
在银行校招的面试现场,我看到了很多来自双一流高校的金融方面硕士研究生与我竞争同一个基层岗位,像我这样的“双非”高校的非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在成百上千的考生中可以说是毫无学历、专业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临场展现出的个人综合素质。
面试官非常注重个人能力。所以在面试过程中,我着重地把握机会展现自己。例如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开始时,我会先行“破冰”,率先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框架,再询问、整合其他考生的意见,得出一个讨论方向;在讨论中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我会站出来维持讨论秩序,为大家梳理思路,鼓励发言较少的同学发言。有考生在面试结束后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得知我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后,他感叹“不愧是专业的”。原来,在金融学生中看似“不够专业”的我,也能够展现出属于自己的“专业”。
新一年的秋招季又要开启,又将有无数学弟学妹们踏上竞争激烈的求职征途,作为上一年秋招选手我想和学弟学妹们说,不要给自己设限太多,任何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长处,除了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外,也可以广泛地考虑其他方向,勇敢地迈出求职的步伐,小小“广电生”也能够逐梦“金融圈”。
配资炒股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