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但特朗普却改变了谈判议题,而中方回应的15个字,注定美国的算盘落空!
8月12日,中美双方刚发布一份联合声明:接下来90天内继续暂停24%的对等关税和反制措施。说白了,就是贸易战暂时不继续升级,双方缓一缓、谈一谈。
这一缓,就把谈判窗口拉长到了十一月。
可声明墨迹还没干透,第二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就上了福克斯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称对谈判“感到满意”,但紧跟着就补了一句:“期待两三个月内再次与中方会晤,讨论未来”。
这话听起来客气,但明眼人都嗅得出:美方这是急了。
为啥?因为这批美国豆农真的等不了了。
中美贸易战打打停停这么多年,美国农业州一直是重灾区。尤其是大豆,中国本是最大买家,一旦减少采购,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立刻叫苦连天。
这些人不少是特朗普的票仓基础,他们的抱怨,特朗普不可能装作听不见。明年又是大选年,这个时候如果农业经济再出问题,选票流失可不是开玩笑的。
同时伴随着经济压力,别看美国嘴上喊得凶,说“关税让中国吃亏”,其实自己也不好受。
通胀数据摆在那儿,老百姓日常消费成本在涨,企业供应链也在喊痛。再加最近美元波动频繁、国债发行遇阻,拜登时代留下的经济包袱还没甩干净,特朗普团队自然想赶紧找个台阶下。
而且,特朗普最喜欢的就是“交易的艺术”,但这一套用在和中国打交道时好像并不总是灵验。之前强压没达到效果,现在只好换个方式,试试用农业合作、芬太尼这些“非核心议题”做切入点,换取中方在关税方面的让步。
日前,财长贝森特公开说“中国在芬太尼管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不排除提前放风、为撤销关税铺路。
这叫“以软破局”,但能不能成,还得看中方接不接招。
8月28日下午中国商务部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何咏前证实李成钢在结束访加拿大之后,确实会转道美国去见美方官员。
他还特意强调了一句:“中方愿与美方一道继续发挥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就这12个字:“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放在这个节骨眼上,信息量不小。
中国这几年反复在说,谈判可以,但必须基于相互尊重。你美方不能单方面开条件、压着我接受,否则免谈。这话是说给国内民众听,也是说给国际社会看: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再加上中方这次回应异常简洁,没有过度渲染、没有提前乐观,淡定得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冷静,至少说明两点:一,中国对谈判进程并不急于求成;二,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节奏,不会被对方突如其来的议题切换打乱阵脚。
再从议题角度看,中国这次愿意谈大豆、谈芬太尼,不代表就会全盘接受美方要求。大豆问题我们其实有后手,这几年中国加速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从巴西、阿根廷甚至俄罗斯的采购量都在上升,不再只依赖美国。
换句话说,你要卖,我可以酌情买,但别指望我回到过去那种依赖模式。
而芬太尼问题更像是一个政治象征。中国早在贸易战前就已加强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美方如今把这当作“筹码”来谈,其实有点颠倒时序。
中方愿意讨论,可能意味着我们也希望借此化解误解,但前提是对方得拿出诚意,而不是继续用关税大棒来施压。
说到底,中美这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纠纷,变成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国家战略的磨合。
美方喜欢搞“极限施压”,中方则讲“持久均衡”;美方擅长话题切换、节奏控制,中方重视原则底线、稳定发展。
这次特朗普临时换题谈大豆,中国用12个字淡定回应,看似各说各话,其实都是在试探对方底线、寻找各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谈判结果会如何?没人能打包票。但不排除双方在农业和药物管控上先达成小范围共识,从而为后续更艰难的议题,比如科技管制、投资限制,再积累一点点互信。
这个世界第一大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博弈,注定是一场长期较量。有时紧有时松,有时向前有时回调,都是常态。作为关注国际新闻的读者,我们不妨保持观察,多看几步棋,而不是只看一次见面、一次声明就下结论。
配资炒股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